找到相关内容1013篇,用时103毫秒. ·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
  • 佛说色欲障道、舍爱得道

    十六章 舍爱得道 佛言。人怀爱欲。不见道者。譬如澄水。致手搅之。众人共临。无有睹其影者。人以爱欲交错。心中浊兴。故不见道。汝等沙门。当舍爱欲爱欲垢尽。道可见矣。     第十六章说明了我们一般人的心,心水本来是澄清的,但你要是把它搅浑了,就不澄清了。澄清是什么呢?就是道。不澄清呢?就是爱欲。这爱欲障着我们不明心见性,障着我们不能见道,就是不能证果。证得初果就是见道位,也就是见道了。 ...

    宣化上人主讲

    |戒淫|断欲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article/2009/03/10131337186.html
  • 如本法师答:佛制定过午不食戒,有何好处?修行到何种境界,才可持过午不食戒?

      如本法师答:过午不食的好处极多,是故佛陀制定之:   一.食欲少,能减低男女爱欲之心。   二.能得身心轻安,让肠胃得到适当休息。   三.易入禅定(梵语dhyana)。   四.有更充裕的时间可修行悟道。   五.欲得解脱(梵语vimokso),食欲必然净化故。   六.三世诸佛皆依过午不食。   持过午不食有如上所述之好处,有理念而持午,人人皆可行之,持之以恒,即可得到持午...

    如本法师

    佛学问答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fjask/2007/07/09574712334.html
  • 《佛说四十二章经》的知识意义

    教化作用的简洁教本,经中即是以舍离爱欲为具体修证的主要观念,本文即以晚唐改版作全经讨论,以宇宙论本体论工夫论境界论四个向度诠解经文。  关键词:四十二章经、阿罗汉、禅宗、无为法、  The ...是译自小乘经典,吕澄认为它是从印度北方法藏部所传的《法句经》,并且里面对于爱欲之事取材甚多[4]。  在这个认识的基础上,我们有了一个中国佛学史上可以研究的材料对象。从中国魏晋南北朝起即有的一部名为《...

    保瑞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1300463962.html
  • 南传佛教基本教义(2)

    的力量,而是从人自己最内部的秘密深处去寻找。在早期的佛经中,佛陀的初次说法以及其他许多经中,第二真谛是用以下的话来有系统地表述的:  招致来生的爱欲,[i]伴随着有情感的希望,到处寻求新的快乐,此即欲爱,有爱和非有爱。  所以,这就很清楚,苦是爱欲的结果,爱欲是苦的因。在这里,我们看到种子与果实,作用与反作用和因与果的关系。这是一种自然规律现象,没有什么了不起的秘密。现在这种最强大的力量,这种心理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6445146073.html
  • 了幻法师答:佛教是禁欲主义吗?

    来说,绝对断除淫欲有三种原因: (1)、佛陀对出家人说绝对的禁欲,是因为佛陀的根本思想是,爱欲为生死之根本,它是人间最大的束缚,所以必须远离; (2)、如果出家人也贪五欲,娶妻生子,他的主要精力就...大陆总人口是十三亿,佛教出家人不过二十余万人 另外,出家人对爱欲也并非采取压抑的手段来处理,而是通过学习佛法、修习禅定后,使他们深深地体会到禅悦为食、法喜充满,远远胜过世间五欲之乐。正因为如此,出...

    了幻法师

    婚姻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fjask/2008/10/21035930286.html
  • 禅定十种利益

    守护诸根 谓菩萨习诸禅定,常当防卫眼等诸根,不为色等诸尘所动,是为守护诸根。  五、无食喜乐 谓菩萨习诸禅定,既得禅悦之味,以资道体,虽无饭食之奉,而自然欣豫,是为无食喜乐。  六、远离爱欲 谓菩萨修习禅定,寂默一心,不令散乱,则一切爱欲之境,悉无染着,是为远离爱欲。  七、修禅不空 谓菩萨习诸禅定,而获诸禅功德,虽证真空之理,而不随于断灭之空,是为修禅不空。  八、解脱魔罥 谓菩萨习诸禅定,则能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5045855739.html
  • 了幻法师答:婚姻的本质是什么?

    初恋时想象的那么神圣,它是建立在爱欲的基础上,是诸因缘合和的产物,爱欲是内因,其它的条件均是外缘。 婚姻是“缘起性空”,变幻不实的。即事相上是有的,本体(自性)上则是空的。...

    了幻法师

    婚姻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fjask/2008/10/21165730288.html
  • 问:佛教的观点如何看待婚姻?

    爱欲的基础上,是诸因缘合和的产物,爱欲是内因,其它的条件均是外缘。 婚姻是“缘起性空”,变幻不实的。即事相上是有的,本体(自性)上则是空的。一般人听见空便以为一无所有,空空...

    佚名

    佛教问答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fjask/2009/05/17584280411.html
  • 佛陀解释的二十种萨迦耶见(身见)

    佛陀解释的二十种萨迦耶见(身见)  佛陀在《皮带束缚经》中说:‘诸比丘,生死轮回的源头是无法察知的。在生死轮回中一再流转的众生,被无明所蒙蔽、被爱欲所束缚的起点是难以得知的。诸比丘,就像一只以皮带...同样地,如果未曾闻法的凡夫有强烈的身见(萨迦耶见;认为有个体存在的邪见)与爱欲,就无法解脱生死轮回。为什么呢?因为他被身见的皮带所束缚,被爱欲的绳子绑在五取蕴的牢固柱子上。当未曾闻法的凡夫看待五蕴为‘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7094349269.html
  • 月溪禅师答:根本无明与一念无明的分别?

      问:根本无明与一念无明的分别? (南京梅光羲)   月溪禅师答:根本无明即无始无明,是无善恶、是非、烦恼、爱欲、思想,是无知无觉的,即是宋儒所讲的喜怒哀乐未发,老子的清静无为,先天道的先天无极,哲学家的清净快乐,陆象山的吾心宇宙,儒家的天命之性,参禅的无明窠臼、百尺竿头,婆罗门的冥谛,六祖讲的无记忆性,二乘的空执,根本无明者,因为根本即不明,将此佛性遮障;一念无明者,非从根本无明而起,因...

    月溪禅师

    月溪禅师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fjask/2007/07/14065410959.html